找到相关内容277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鸠摩罗什“破戒”问题琐议

    师敬”,认为自己不能“为人师表”,其自责和悔恨心境表露无遗。  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到长安,不久庐山慧远即致书罗什表示友好和敬意。并赠袈裟供罗什登高座穿用,还送漉器聊以示怀。鸠摩罗什在回复慧远的信中曰:...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94069184.html
  • 星云大师与赵朴老

    推进佛教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朴老又努力促进国际佛教徒问的友好与文化交流,一九八二年朴老荣获日本佛教传道协会颁与传道功劳奖,一九八五年又获颁日本立正佼成会创会人庭野日敬的和平奖、日本佛教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满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71969455.html
  • 诸宗竞演终南山

    1980年5月14日和法然诞生850周年纪念日的1982年11月15日 组团到香积寺与中方僧人隆重举行法会、表演歌舞和举办净土书法展览,从而进一步加深了 中日两国僧人间的友好关系。日本日莲宗依据《妙法...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80869509.html
  • 编、读《赵朴初韵文集》散记

    友好交往的篇什,可视为当代佛教发展史、交流史的珍贵史料,也体现了作者把佛教教义圆融于爱国、爱社会主义事业及促进睦邻邦交、促进世界和平事业的思想。(4)表达友情、亲情、乡情之作,如卷二所收《云淡秋空》(...

    陈邦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64870033.html
  • 民族脊梁的千古传奇

    伟人。季羡林先生对他的功绩作了全面评价,并归纳为六句话:“他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佛教唯心主义理论家,不畏艰险的旅行者,卓越的翻译大师,舍生求法的典型,中印友好的化身。”的确,玄奘对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怎么...

    薛克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72070068.html
  • 宗教是永恒的

    界限迟早要消失。每个地区、国家、民族都有各种学说、宗教平等友好相处。信仰成为纯粹个人的事。信奉基督教的总统任命佛教徒做总理,总理又选儒家做教育部长,而议长可能就是位虔诚的穆斯林。即使家庭成员也是各有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70170382.html
  • 满谦法师:佛教的国际交流

    国际佛教、世界佛教的规模成就。  从教界各宗各派到现今的普遍融和,乃至与世界宗教的友好往来,大师提倡融和尊重、团结包容、互赞互助、乐观进取等观念,树立佛教的新形象,以国际观培养无数优秀佛教人才;以无限的...议员拨款中,拨出马币一万令吉,予东禅寺作为发展基金。由此可见佛光山道场在当地的国际交流发展已经深受肯定和赞扬。  7.以跨宗教往来从事国际交流(注1)  为体现大师同体共生的理念,佛光山与各宗教往来友好...

    满谦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4570741.html
  •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下)

    相容?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开始吸收经日本学者选择了的近代国家思想,并把在甲午战争后日本所兴起的帝国主义思潮用其生华的妙笔向中国转播98。在甲午战后的十年间,中日关系有敌对转向了友好,但中国已...

    杨际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570762.html
  • 佛教界全国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访谈录

    佛教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十分重要,对此我们一直在探索中。我们经常说,要在搞好自身建设、保持佛教本色的基础上适应社会,根据上海这个大城市的特点,搞好弘法利生和对外友好交往工作。大乘佛教...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383571415.html
  • 武夷山儒释道与三教茶道

    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庸之道”。中庸被看成是中国人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人和谐、平衡以及友好精神的认识和追求。中国茶道多方面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温、良、恭、俭、让的精神。以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31971498.html